近日,奥一新闻记者对7款手机游戏和2个游戏平台的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进行测评。测评过程中记者发现,虽然所有运营游戏都按规定接入国家防沉迷实名认证系统,但仍存漏洞,需要进一步完善:疑似诱导充值、防沉迷系统可“破解”……对于“游戏防沉迷”,未成年人、家长与老师怎么看?奥一新闻记者采访20余名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家长与老师,听听他们的观点。
有学生称绕过防沉迷系统“并不难”
根据艾瑞咨询联合南方日报、南方+及南方数媒研究院共同发布的《2020年中国游戏领域未成年人保护白皮书》(下简称《白皮书》)显示,近年来,未成年人触游低龄化趋势明显,12-14岁有游戏习惯的未成年人约有78%在11岁前初次接触网络游戏。
随着孩子们“初次触网”的时间越来越早,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国家层面的游戏防沉迷实名认证系统已建成,正在运营的游戏企业均接入系统。但是记者测试发现,有游戏防沉迷系统仍待完善,未成年人“绕开”防沉迷系统并不难。
冯新(化名)今年读初一,他告诉记者,身边大部分同学都有手机,时常“组队玩游戏”。虽然有些同学的父母管得严,不给买手机,但还是有同学通过攒零花钱和压岁钱等方式“自己偷偷买手机,”冯新表示:“还是有部自己的手机自由,想玩多久就玩多久,不用再受父母限制。”当记者问及:玩游戏是否会受“游戏防沉迷系统”限制时,他表示“有同学会找网上的朋友‘借’账号。”
“我有个舍友玩游戏上瘾,经常躲在厕所玩通宵。”在寄宿制高中上学的晓华(化名)告诉记者,虽然自己所在的高中严抓“带智能手机进学校”现象,“被抓到的学生会被送回家反省一周以上”,但还是有一些同学偷偷把手机带来学校。
他告诉记者,虽然目前游戏都装有“防沉迷系统”,但是“想绕过并不难,只需要上网买一个成年人账号就行。”有了成年人账号,也就意味着不再有使用时间和充值金额限制。晓华表示,自己的室友常“省吃俭用,买泡面解决吃饭问题”,省下来的伙食费则用来购买游戏装备。“晚上通宵玩游戏,白天上课打瞌睡。”
寄宿制高中的学生24小时在学校,校方管理较严格的情况下仍有沉迷游戏的情况,那么走读的学生情况如何?
“基本上都会玩游戏,有些同学玩得不怎么勤,特别想玩的同学就会借这种同学的账号玩儿。”林炜(化名)今年高二,是一名走读学生。他告诉记者,放学回家后身边的同学有时会线上约着一起“玩几局游戏”,同学之间借用账号的事并不少见。特别“沉迷游戏”的同学,还会选择网上“买个成年人账号”,“有些店会标明‘不接受未成年人业务’,但是店主一般都不会问购买人身份。”
记者打开某电商平台发现,确实有不少出售游戏成年人账号的商家。记者了解到,有些游戏为保护未成年人专门设置有“人脸识别”功能,这种时候,买来的账号是不是就不能用了?对此,有商家表示:“在我这买的号,包过人脸识别。”
(图源:电商平台)
虽然不少头部游戏企业强化了实名认证与防沉迷系统,并进一步加强家长与孩子账号的联动,但未成年人如果租用成年人账号进入游戏,监管难度便直线上升。
老师:家长也应做好表率,多和孩子沟通
“家长与孩子多沟通交流,或许可以更好地解决‘孩子沉迷游戏’问题。”在一所寄宿制高中担任班主任的方老师向记者讲述了让她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有个孩子偷偷用学校的平板电脑玩游戏,被我发现后通知了孩子家长约面谈。”但是家长却表示“没时间,抽不开身。”
“孩子知道后红着眼睛问‘老师,我爸爸不来吗?’,那个时候我突然觉得,或许他是想通过这样的举动吸引父母注意,让他们多陪伴一下自己。”方老师认为,家长应该多关爱孩子,注重培养孩子多元的兴趣爱好。
“此外,还希望家长能给孩子做好表率。”方老师表示,学校曾组织活动,让孩子回家与父母“签约”,约定在饭桌上放下手机,一起控制接触手机的时间。“但根据反馈,并没有几个家长做到了这件事。”
另一所高中学校的梁老师告诉记者,学校对手机管理严格,孩子只有在周末回家的时候才能拿到手机,一部分学生在回家后“便只玩游戏”。“问他们作业为什么没做,他们告诉我,‘打游戏忘记了’。”对于这种现象,她表示担心:“我们经常会和孩子说,5+2=0,意思是学生上课5天,周末如果‘放飞自我’,知识基本上都忘了,效果等于0。”
“其实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做许多有趣的事情。”小学班主任苏老师建议,在周末和节假日,家长可以与孩子以共同阅读、户外踏青、运动等方式增进彼此的理解与沟通。
“我认为和孩子之间的沟通交流最重要的就是‘信任’二字,”林女士告诉记者,自己夫妻二人工作忙,并没有太多时间陪伴儿子。当发现正在读高二的孩子“为了玩游戏作业都没怎么做”之后,她选择和孩子进行几次长谈。
“我和他说,我们一家人是共同努力的伙伴,你有自己的学业需要奋斗,父母也有自己的事业需要打拼,我们一起让这个家变得更好。”林女士承诺,之后会多抽出时间陪伴儿子,也希望儿子能平衡好学业与游戏,“妈妈信任你,不会把手机收走,也希望你能不辜负我的信任,做个自觉的好孩子。”沟通几次后,孩子开始主动约束自己的游戏时间,成绩也稳步上升。
游戏防沉迷,家长的作用很关键。2019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中小学生网络游戏的认知、态度、行为研究报告》(下简称《报告》),调查结果显示,在孩子选择权较少的“专制型”家庭以及父母对孩子不及时给予关心和帮助的“忽视型家庭”中,孩子玩网络游戏的时间更长,花费更多。
(图源:《报告》不同亲子关系家庭的孩子喜欢网络游戏的比例(%))
调查团队另通过量表对孩子的网络游戏成瘾度进行测量,结果显示,孩子对游戏的沉迷程度与家庭教养模式显著相关,易沉迷网络游戏的孩子多来自“忽视型”与“专制型”家庭。
家长困惑:咋控制孩子的“游戏瘾”?
《报告》显示,“限定玩游戏时间”是父母对孩子最常用的监管措施。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不少家长对于如何更好管理孩子玩游戏表示困惑:“除了没收手机,我不知道还能怎么做?”“已经和孩子约法三章,规定游戏时间,为什么他还偷偷玩?”
黄女士有个11岁的女儿,为了联系方便,她给孩子买了一部手机。买手机前,她与孩子“约法三章”,玩游戏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还在手机上设置了监测软件,但没想到“她在被窝里偷偷玩手机,玩到凌晨一两点。”
“监测完全没有发挥作用。”黄女士无奈地说,自己偶然间发现女儿有个聊天群,“专门聊如何避开家长监测,还提到一些清除记录的方法。”最终,黄女士只能没收了女儿的手机。
张先生的儿子今年读初二,他最担心儿子长假期间玩游戏的问题。此前,张先生试图和孩子商量,做完作业才能玩游戏,“但是发现他会趁我们不在的时候偷偷玩,有时一玩就是一上午。”由于假期孩子一个人在家,夫妻二人要上班,除了没收手机,他想不出其他办法:“我也没不让他玩游戏,听话这么难吗?”
“我的孩子才5岁,已经天天玩游戏了。”肖女士告诉记者,自己的孩子已经玩《和平精英》、《植物大战僵尸》等手机游戏快两年。“最开始是玩大人手机,后来不知道怎么回事他自己就学会了在手机上玩游戏。现在如果手机在他眼前,他能玩一整天。”
肖女士称自己是家庭主妇,先生在外工作,平时除了看护孩子,她还需要照顾老人,一开始并未留意孩子沉迷游戏。直到看见孩子开始模仿游戏角色的动作与台词时,她才发现,于是便没收了手机。但是“不给他玩,就一直哭闹。偶尔我疏忽了没把手机拿走,他就又玩上了。”该如何有效教育孩子不能沉迷游戏?肖女士束手无策。
游戏防沉迷,需要家长、企业多方合力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最好的预防网络沉迷系统。” 阳江市未成年人家教协会会长曾卓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此表示。今年6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版《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七十一条亦指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提高网络素养,规范自身使用网络的行为,加强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行为的引导和监督。
此前,教育部发布了《关于预防学生网络沉迷致全国中小学生家长的信》为家长支招,具体提出了家长可以做到的“五要”:一要善引导,重监督;二要重表率,立榜样;三要常陪伴,增亲情;四要导心理,促健康;五要多配合,常沟通。贯彻“五要”的过程,也是家长们与孩子共同成长、加强自我管理的过程。
近几年,国内游戏企业相继采取实名注册、接入防沉迷系统、人脸识别等方式对未成年玩家进行管控。今年8月初,腾讯推出双减、双打等举措,执行更严厉的未成年用户在线时长限制,禁止未满12周岁未成年人在游戏内消费,打击身份冒用;网易游戏启动“2021暑期未成年网络环境专项整治”,打击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问题等。但不可否认,未成年人游戏沉迷问题并未完全解决。
此前奥一新闻记者曾对7款手机游戏与2个网页游戏平台进行测评,发现部分游戏依旧存在身份冒用、诱导充值等问题。但游戏防沉迷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在游戏端进行防范,多方合力才能推动更好解决。
家长在处理孩子沉迷游戏问题中遇到的困惑该如何更好解决?如何引导孩子更好平衡游戏与学习?奥一新闻记者将采访行业专家,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守护“少年的你”。敬请期待下期报道。
奥一新闻记者 张洁莹 管玉慧
编辑:张洁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