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洗澡也是文化一部分,沐浴也有不少神话故事提及,比如《山海经》的“羲和浴日”、“常羲浴月”,还有“帝俊在从渊沐浴”等等。古人相信通过沐浴,便能孕育日月星辰及太阳。
对洗澡最深的记忆应该追溯到我的童年,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人的吃饱住暖都成问题的情况下,能随时洗澡那就是个梦。那个时候,中原大地的每个村落里,都会有大小不一的水坑,深的可达数米深,也不是水泉,主要看平时下雨,水坑作为村落的低洼地带自然而然就成了雨水聚集的地方。乡村娃,最喜欢的就是到了夏天可以在这些水坑里洗澡。尤其盛夏中午,大人们都午休了,小孩子们欢天喜地,呼朋唤友的在水坑里戏水欢呼,那种畅快淋漓的样子现在都让人心醉。生在夹河滩,不会游泳是不行的,但学游泳不是在伊洛河,就是在这些小水坑里。从最基本的狗刨开始,自由泳蝶泳就慢慢开始了。玩水是主要的,但间或地也洗澡了。不然,谁会有钱去专门洗澡呀。而关于童年洗澡最美好的记忆,就是春节洗澡的时刻了,每到农历腊月的二十五六,父母就会带上我们几个到我们槐庙县火车站对面的国营浴池洗澡,说是浴池,其实就是个大热水池子,脱了衣服,走进去,里面雾气腾腾的,面对面都看不清对方的脸。一声招呼,就争先恐后的跳进浴池里,但很快就猫似的弹出来,呲牙咧嘴的嚷嚷着太烫。这时候大人会把小孩儿引到水笼头下冲温水,边说边教导些方法,循循善诱的,很是温馨,个头小的,大人还会小心翼翼的把孩子抱着走进浴池。及至适应了浴池的温度,孩子们就会恢复在村子里水坑玩耍的力度,欢天呼地起来,大人会很有力度的制止的,毕竟,这是在城里,要有做人的尊严的。不过,洗完澡后,孩子们会有莫名的舒服,穿上衣服,走在槐庙的大街上,即使凛冽的风吹在红扑扑的脸上,也不会有一丝高冷,从身上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是温暖和酸爽。孩子们很喜欢这种感觉,到这种感觉最多维持两三天,过后,就会感觉到寒冷了,而这时候,都是在正月天里了。小的时候很享受这种感觉,想天天拥有,但在那个年代,每年只有一次,可望而不可得的。
到了高中,那是我第一次远离家门。在美丽的伊河河畔,距离伊阙不远的河滩上,留给我的记忆是冬泳,也是年轻气盛,在同学的邀请下,有些愤青的我脱了衣服就跳入已经结冰的伊河中,那种深入骨髓,冰冷彻骨的冷立马将我围绕,差点就倒入河中。强装笑脸结结巴巴,哆哆嗦嗦说不冷呀。只记得在河里待了不到十分钟就匆匆上岸,浑身发红,穿上衣服,烧的像火一样。不过,那次以后,就再也没有冬泳过,太害怕人了。夏天就不用说了,躺在伊河水面上看蓝天白云,水鸟翱翔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呀。在高中上学,最美妙的是到学校旁边的糠醛厂洗澡了,那必定是星期天的下午,风尘仆仆的从家里赶到学校,同学早早的就在等待了,他亲戚在糠醛厂上班,可以去洗澡的。也是和槐庙县国营浴池一样的大池子,没有人搓澡的。只不过需要我们往池子里打水,看到水雾升起的时候,就开始洗。这个不必担心时间,只要不怕迟到,随便。泡在水里,那种血脉喷张,汗如雨下的感觉实在是学习之余的美刻。洗了澡出来,刚好能赶上晚自习,整个感觉神清气爽,思维敏捷,就是在课间和同学们玩耍,也觉得身轻如燕,弹跳自如的。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我觉的城里人和乡里人区别就是洗澡了。
参加工作了,洗澡随心所欲了,反而不想了。竟如一个饿汉,偶尔吃个肘子,狼吞虎咽的;能天天吃了,反而不想吃了。现在的生活水平,家家都有了每天洗澡的条件,每天冲澡成了居家健身的基本功,反而进澡池的机会少了。内心里,还是很渴望那种大池子泡水的感觉,现在的浴池都有了搓澡的,条件好的还有桑拿房。于是,隔几日,就会去体会那种感觉。拿个牌子走进浴池更衣室,直接跳进大池子,把头放在池子台阶上,闭目养神,就是屋顶上的水滴在脸上也不管不顾,那种舒爽喷张的感觉堪比品人间美味。待浑身出汗了,步履阑珊的走出来,进了桑拿房,泼一瓢凉水,在升腾起的水雾中,体会古罗马帝国热爱此项活动的由来。一般时间不会太长,走出来,就会有搓澡的等着你,一盆水泼下,搓澡工就开始有力有节的工作了。这个时候,你就全身心放开身心,松开手脚,体会搓澡巾在身上纵横驰骋,火辣销魂,那种不管不顾,任人宰割的感觉有时也是一种享受。搓完澡,沫浴更衣,躺在休息室再美美睡个懒觉,那才叫舒服,有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的畅快舒爽。
时至今日,华清池还留着贵妃娘娘的余温,飞燕合德俩姑娘的共浴也耳熟能详,七仙女下凡早已深入人心。更不用说洗澡本身所具备的滋润肌肤,舒缓筋络,消除疲劳,释放压力的功用了。